得居APP
得居海外房产网APP二维码
得居APP
让您全球都有家
小程序
得居海外买房-微信小程序
得居丨海外新房二手房
关注得居小程序
实时房源随时查看
公众号
得居微信公众号二维码
得居官方微信订阅号
关注得居公众号
获取房产最新资讯
海外房产交流群
海外房产交流群
扫码入群
实时获取海外房产动态

踢爆中国楼市最大黑幕:开发商最不想被人知道的秘密,千万别当接盘侠

2019-08-212093次阅读

这两天,恒大打响了全国促销第一枪。广州、天津等一二线城市,纷纷出现房价降价潮。楼市低迷期下,一场心酸的“挥泪大甩卖”上演了。


面对优惠的价格,投资客、刚需客蠢蠢欲动。不过,在这种非常时刻,我们更应该睁大眼睛好好甄别。


开发商们忍痛降价,说明资金链条紧张,急需加快资金回笼。在这种情况下,我们会不会接盘史上最烂的房子?


房企负债率这么高,买哪个房企的产品才不会烂尾?


这年头,只要在楼市打过转,绝对会看到各种横飞的广告单:什么“Top20”、什么千亿航母、什么百亿巨头……开发商打出的名头响彻天地,仿佛在喊,买我一定没错。


殊不知,排行榜上的房企数据,不少都是“注水”的。看起来光鲜的“Top100”,有可能正在『裸奔』。


这里头,数据造假、业绩注水,刷榜无下限的事比比皆是。一不小心,你就可能成为“侠之大者”。


01

第一个“骗局”,『瞒天过海』


先说几个客观现象,感受一下。


文一地产,安徽的一家本土房企,2018年在中指院榜单上,以318亿的销售额排在第82位。但在另一家第三方机构克而瑞的榜单上,它的销售额只有119.1亿,排名142位。


中庚集团,总部位于上海的一家地产综合企业,去年在克而瑞的榜单上,销售额为232.1亿排名第94位,但中指院榜单显示其销售额为196亿,只能排到126位。


还有中建东孚,在克尔瑞榜单上是195.4亿的销售额,排名109。到了中指院的榜单上,销售额高达528亿,排名高居57位……


销售额动辄相差数百亿,排名差距达30名以上,到底该信谁的?


在这个鱼龙混杂的行业中,聪明的开发商们发明了“流量销售额排行榜”、“全口径销售额”,吹大规模的泡泡。


所谓流量销售额,就是只要公司操盘的项目,都计入销售额业绩,不管这个项目真正有多少股权是属于这个公司。


所谓全口径销售额,是把企业连同其合营、联营公司的所有项目计入业绩,不考虑权益比例和是否操盘。


什么意思?一个项目只要你参与了,就算你的“全口径”业绩,不管你在里头占的股份权益有多少,也不管你有没有在项目开发、销售过程中出过力。


这样一来,项目规模被重复计算,就成为默认的“潜规则”。久而久之,谬误成了司空见惯,如果按此去判断中国楼市,必然造成误判。


所以,这两个销售额其实都“不可信”。真正值得参考的,其实是按照权益划分属于各家房企的“权益销售额”榜单,这才是脱水后的真金白银。


去年号称突破“千亿”大关的30家房企,拿权益销售榜一对照,真正的千亿企业只剩下19家。水份大得不得了。


房企喜欢“抱团”拿地,两家、三家一起开发项目,甚至有时候四家、五家联合,实际上就是一次“注水”。


房企二十强中的旭辉,2018年在克而瑞榜单上的流量销售额高达1625亿,排名第15位。但是其实际权益销售额只有861亿,排名第26位,差距非常大。


通过合作开发,房企们营造出虚假的规模繁荣。如果把2018年Top100房企的“流量销售额”加起来,结果已经高达10万亿!这100家企业,就“创造”了相当于全中国GDP的1/9规模的销售额,厉不厉害?


所以,所谓的买房要选大开发商,绝对不能去看房企的“全口径/流量销售额”,得看权益销售额排名。


02

第二个“骗局”,『暗度陈仓』


目前,楼市最权威的两家第三方机构——克而瑞、中指院,各有流量/操盘榜单、权益榜单,今年又推出了全口径榜单。竞争非常激烈,位子常常不够用——


2018年,克而瑞流量榜单出现“并列第20名”的奇观。两家“千亿级”的房企泰禾集团、正荣集团以1303.4亿的相同业绩,硬把Top20的宝座挤成21个。


2018年中指院的榜单上,中交地产、鸿坤伟业共同以278亿并列第100位,一起进入百强。


座位始终有限。所以,就出现了不同的第三方机构榜单中,房企数据可能完全对不上的奇观:不能明修栈道,就来『暗度陈仓』。


对比克而瑞和中指院的榜单。2018年,共有超过20家房企的销售额,相差在100亿以上。


你黄师傅统计了一下,两个榜单上,房企销售额相差幅度超过50%的,共有5家。包括文一地产、中建东孚、鸿坤伟业、大发地产、绿都地产。


他们在克而瑞榜单上落选百强,但他们秉持不放弃、不气馁的伟大自强精神,在中指院的榜单上“异军突起”,全部进跻身百强。


两边榜单中,可以相差个上百亿,甚至三百多亿的销售额。大家感受一下:


踢爆中国楼市最大黑幕:开发商最不想被人知道的秘密,千万别当接盘侠 - 得居房产资讯

(销售额相差幅度超过50%的五家房企)


还有6家房企,只上了其中一个榜,另一个榜毫无消息。


例如佳源集团,一家港资企业,以875.5亿的销售额在克而瑞榜单上排名35,位,却没有出现在中指院的榜单上。


另一家著名的企业珠江投资,以316亿的销售额在中指院榜单上排名第83位,但也没有被收入克而瑞的榜单之中。


所以,选开放商不能光看一个榜,你还得看看另一个榜上,这个房企数据有没有一落千丈。够不够稳。


这年头,只有双保险才能叫保险。


03

第三个“骗局”,『偷梁换柱』


前面说的都是第三方机构排行榜上的乱象。如果加上房企自身发布的数据,就更混乱了。房企自身发布的销售额,跟第三方的数据可能有天壤之别。


差距可以有多大?


公号“杠杆游戏”专门做了一项统计,对比克而瑞的2018年数据和Top30房企最后公布的实际销售额。其中数据最一致的是万科,仅相差3000万。


旭辉、正荣、金科、蓝光、龙光等企业,都比实际多算了100-200多亿不等。足够影响排行榜上好几个位次了。


通常而言,第三方排行榜一般都在企业发布年报之前,就早早抢鲜公布了。等到年报发布,企业自身披露的销售额,跟第三方排行榜数据往往出现巨大落差。但第三方从不修正数据。


此前,Top100房企佳源集团公布2018年销售额为201.8亿元,与第三方统计的数据875.5亿元相差霄壤。


600多亿的“断崖式”落差,迅速引爆社会舆论,面对数据造假质疑,佳源国际港股价格单日暴跌了80.62%,损失惨重。但“中小房企因为排行榜风波出现的股价闪崩,已经不是第一起。”


泰禾集团,连续多年引用第三方机构统计数据宣传自身业绩。


2018年,克而瑞榜单显示泰禾以1303.4亿的销售额“并列No.20”。但作为上市公司的泰禾,至今还没有对外公布过真正的合同销售额。连深交所都向它发函询问,也没有问出结果,真的是real拼,硬颈。


不料,今年6月,泰禾的真实销售额被捅出来。东方金诚国际信用评估公司给泰禾出具了一份跟踪评级报告显示:合同销售金额929.36亿,跟排行榜上差了整整300亿。


舆论一片哗然,泰禾的股价随后也跌惨了。


讲真,“房企数据”就像是埋地雷,不知道哪天就被自己给踩爆了。


所以,你黄师傅的选房经验是:第三方排行榜上的房企销售额,不一定是真的,只有和房企官方发布的数据吻合,才可信。


04

第四个“骗局”,『移花接木』


有的房企还会采用非常规方式来“制造”好看的数据。


新城控股在王振华丑闻事发后,股价一路大跌,一大原因就是,这匹地产“黑马”被质疑利润造假。


作为一个发家于常州的房企,新城控股赶超速度超乎异常。销售额连年翻倍,2018年突破2210亿元,一跃进入全国房企10强,排名第8位。


据界面报道,其发迹背后,拿地、负债同样高速攀升,只是靠超高的财务技巧,维持靓丽的净利润数据,刺激资本市场。


一是透支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变动收益,把未来的收益预期,通过会计手法进行透支;二是利用新的会计准则,把融资借款利息及债券利息资本化,不算做财务费用,而计入成本。


如果刨除这两项,新城控股2018年利润将不复存在。


刷数据如饮鸩止渴,会上瘾的。一旦造假之后,第二年还得继续。


最后一条看榜经验:数据本身不会说话,要了解一家房企的真实情况,最终还是要通过缜密的财务分析。


05

为什么房企喜欢“刷”排行榜?


背后有巨大的利益动因:既有业绩冲动,也有公关需要,甚至有的是为了融资“保命”。


房地产是高度依赖信用的资金密集型行业。境内金融机构融资也好、信用评级也好、海外发债也好,都要看第三方机构给出的排名。


当前严控资金流向房地产企业,房企融资成本压力巨大。很多银行都有自己的“白名单”,比如开发贷仅限于Top50以内的企业,有的银行只给Top20的企业授信。


房企融资的综合成本很多在10%以上,就算少1个百分点,也意味着巨大的利差。


前面提到的许多房企,都是融资成本高企的企业。融资利差关系到生死存亡。有人就总结房企“排行榜”骗局:“名气越小胆子越大,排名越后路子越野”。


其次,排行榜也是某种意义上的“护身符”。


就像新城控股,凭借不断上升的业绩表现,老板王振华摇身一变,还当上了政协委员,政治上有了更多的话语权。


排行榜是最好的广告。有一顶“Top10”、“Top100”的帽子,在和政府、合作方打交道的时候,也更容易获得信任和尊重,成为官方的“座上宾”。


不过,数据“注水”一旦形成惯性,形成潜规则的环境,就会劣币驱逐良币。坚持不掺假的企业,更难以在市场上拼杀、生存。


当前,央行严控房地产业过度融资、挤占其他产业信贷资源。房地产调控,已从限购、限价、限售等升级到了房地产金融的严厉管控。


监管部门应该加强对银行的指导,避免简单地以排行榜数据为依据对房企授信,也减少房企刷榜的冲动。


本质上,数据造假也是一种无形的犯罪。肆无忌惮造假的土壤,最后受害的还是普通的刚需客、改善客、投资客。


不要让排行榜变成黑色幽默。中国房企排行榜,还有很远的路要走。


房产资讯推荐

更多房产资讯 >

海外房产推荐

更多国外房源 >